nParticle 的“碰撞”(Collisions)属性确定 nParticle 彼此碰撞以及与其他 Nucleus 对象碰撞时的行为。在本课的这一部分中,将通过调整“摩擦力”(Friction)和“粘滞”(Stickiness)属性,使 nParticle 像糖果一样有粘性。
请注意,现在 nParticle 彼此粘滞在一起,并堆放在碗的边缘处。
“摩擦力”(Friction)和“粘滞”(Stickiness)是两个类似的属性,具体表现在:“摩擦力”(Friction)是作用在切线方向上的力,而“粘滞”(Stickiness)是法线方向上的粘合力。当 Nucleus 对象碰撞时,其“摩擦力”(Friction)和“粘滞”(Stickiness)值的影响是相加的。例如,如果 nParticle 和碗的“粘滞”(Stickiness)值均为 0.5,那么作用在这两个对象上的总“粘滞”(Stickiness)值等于 1.0。
请注意,nParticle 具有更高的倾向性粘贴到碗的表面。这是因为“摩擦力”(Friction)和“粘滞”(Stickiness)属性的相加效果。
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手册的“nDynamics”部分中的“摩擦力”(Friction)和“粘滞”(Stickiness)。
播放模拟时,随着 nParticle 填满碗,nParticle 会堆起。这是因为 nParticle 是彼此自碰撞的。对于某些 nParticle 效果(如液体模拟、熔岩流和飞溅),您不希望 nParticle 自碰撞。可以通过设定“自碰撞”(Self Collide)属性启用和禁用 nParticle 自碰撞。
每个 nParticle 都有一个外部边界,用于确定 nParticle 与碰撞位置的某个对象之间的距离。“碰撞宽度比例”(Collide Width Scale)属性设定 nParticle 与其他 Nucleus 对象之间的碰撞距离。“自碰撞宽度比例”(Self Collide Width Scale)属性设定自碰撞 nParticle 之间的碰撞距离。
默认情况下,对于普通碰撞,会将“碰撞宽度比例”(Collide Width Scale)和“自碰撞宽度比例”(Self Collide Width Scale)都设定为 1。禁用“自碰撞”(Self Collide)与将“自碰撞宽度比例”(Self Collide Width Scale)设定为 0 类似。
请注意,nParticle 在装满碗时看起来是彼此碰撞的,但它们并未互相接触。nParticle 之间的间隙是由于增大了“自碰撞宽度比例”(Self Collide Width Scale)所导致的。
在下一步中,将通过启用“解算器显示”(Solver Display)来显示当前“自碰撞宽度比例”(Self Collision Width Scale)。
现在将显示 nParticle,其“自碰撞厚度”(Self Collision Thickness)以黄色显示。可以对“自碰撞宽度比例”(Self Collide Width Scale)进行调整,并查看厚度如何影响发生碰撞的 nParticle 之间的间距。